看黄龙生态旅游发展如何诠释五大发展理念
| 招商动态 |2016-04-26
看黄龙生态旅游发展如何诠释五大发展理念
编者按:4月18日下午,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。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徐新荣出席会议并讲话。黄龙县获“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先进集体”表彰,县长任高飞作经验交流发言。任高飞在发言中高度总结了黄龙县发展生态旅游的做法和经验,值得我们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,在此,我们予以编发,请抓好贯彻落实。
以生态旅游的深度发展引领一、二、三产的融合发展、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,是黄龙县“生态立县、旅游带动、统筹城乡、全面小康”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,也是黄龙县域经济在多年来的探索中找到的唯一出路和最终选择。
近年来,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从2013年的8.67万人次和1730万元,发展到2015年底的81.95万人次和3.51亿元。旅游业产值从2013年的占服务业比重12.75%,占GDP的3.8%发展到2015年底占服务业比重60%,占GDP的26%。
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了从“零起步”到“初具规模”的迅速发展,我们重点围绕“创新发展理念”和“整合发展资源”做了以下五方面工作。
一、以“绿色发展”为核心,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,依托生态培育旅游,紧抓旅游建设生态
一是将保护生态定为原则、化为共识、形成机制。生态是黄龙的“生命线”,是黄龙与周边地区相比较的唯一优势,也是滋生、孕育黄龙旅游产业的唯一土壤。因此,黄龙坚持绿色发展,不仅仅是落实中省市的决策部署和要求,更是在资源禀赋、经济成分、地理区位、历史经验等诸多因素影响下,促使生态选择了黄龙,黄龙也选择了生态。我们始终坚持“零污染”和对污染“零容忍”的态度,例如2013年相继叫停了刚刚投产的、以牺牲蓝天为代价的糠醛厂和尚未开工的、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生物质发电厂。同时,确定了“选商择商”的基本原则,建立了招商引资“四制流程”(报备制、预评审制、统一交办制和代办制),其中,以报备制和预评审制算好每一个拟招商项目的生态账、收入账、就业账和产业账,坚决将污染拒之门外,近三年来,没有一家污染企业进入黄龙,守住了这一片净土。在项目实施中,坚持顺势而为、依势而建、依水而建,杜绝大挖大建,不乱挖一棵树木,不破坏一寸绿地,不污染一片水源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。
二是将生态建成景观、育成产业、树成品牌。围绕“十三五”规划,全面修订和完善了《黄龙县旅游发展规划(20)》,印发了《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》,目前正和浙江省旅游职业学院制定旅游标准化体系,全力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以规范性文本确定了保护生态、开发生态,打造全域旅游、全民旅游、全业旅游、四季旅游的产业培育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,确保生态旅游按规划、有序、有度开发。全县所有的旅游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,都以彰显生态特色、实现人与森林、水景、绿地等生态因素零距离接触为基准,顺应人们日益增强的回归乡土、走进大自然等精神需求。比如无量山景区,将小桥流水、松涛禅林和丝竹古乐相融合,给人们营造一个林荫漫步的去处;比如南山公园,将水景、绿地和牛羊点缀结合,营造了一片水光涟漪、碧草蓝天的田园风光。再比如沿河慢行系统,步道建在水上林间,做到人车分离,真正实现了保护生态无死角,走进生态无障碍。
三是借助旅游补充生态、建设生态、提升生态。我们始终将绿化作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刚性配套,整合资源和空间实施绿化和园艺化提升,将森林和绿地搬进城市,将城市打造成森林绿地。2013年至今,先后建设城区绿地22块,实施公园绿化24.74万平方米,街道绿化19条11.47公里4.41万平方米,打造园艺景观23处,形成了“一城十三园”的绿化布局和生态公园,城区绿化面积、绿地率、绿化覆盖率、人均绿地面积分别达到99.14万平方米、41.3%、44.8%、14.5平方米。
今年,遵循绿色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原则,实施“多彩黄龙”项目,按照“宜花则花、宜树则树、乔灌花草相结合”的要求和“山上有树、树下有花、四季有景、全域皆游”的建设目标,将公园建成花园、公路建成花带、县城建成花城,全力打造“一城三川五廊道十景观”,项目绿化美化总规模达16000亩,总投资8600万元,今年6月底,该项目将全部完成并形成景观。届时,一方面,黄龙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跨越式的提升,成为绿的世界、花的海洋;另一方面,促进农村产业转型,去玉米产能,发展彩叶经济作物和彩叶树种培育,增加管护和服务岗位,切实拓宽就业渠道,增加农民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。
二、以“创新整合”为驱动,破解各类制约因素
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,强化财力支撑。开发旅游投资大、周期长,见效慢,黄龙微不足道的财政根本无法支撑。因此,我们创新思维,走好“三步棋”破解资金问题。第一步是整合国有资产打造融资平台。组建城投、旅投、林投、水投等国有独资公司,评估划拨国有资产,申报农发行贷款和金融债券支持黄龙建设。第二步是创新投资模式。选择3P、BOT、BT等投资模式,吸引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黄龙建设。比如民俗文化村项目,政府做规划和基础、城投公司做设计和包装、招商引资企业BOT建设。第三步是做好“土地”文章招商引资。政府整合边角闲置空地做旅游设施配套,储备优质土地资源,打造投资洼地,吸引商家开发。比如龙湖项目,按政策将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闲置2年以上的建设用地收回,交由城投公司开发龙湖项目,盘活闲置资源,放大周边土地经济效益,例如延旅集团征迁了龙湖东侧300多亩土地开发“锦绣黄龙”项目,在龙湖西侧,招商引资开发漂流和蹦极项目,目前正在抓紧建设,预计今年5月底建成投用。在龙湖项目带动下,周边农家院落地产价值直线攀升,激活了旅游市场和群众增收。例如,其中一家农户的院子市场价格从建设龙湖前的20万元飙升到90万元。用足用活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政策,使土地指标在省市域流转,弥补建设资金短板,2013年至今,累计流转土地指标6103亩,收入1.95亿元。
二是创新建设理念,确保有效投资。按照 “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”和“生态旅游的田园县城、适宜人居的美丽乡村”建设思路,优先打造重点景区和县城生态旅游服务区、功能区,逐步向乡镇、农村覆盖。坚决杜绝无序开发、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。比如水磨坊小区,整合保障房和移民搬迁政策,统一按照仿唐风格修建,并配套仿古商铺,将小区建成景区,提升城市品位,以商业支撑保障房,以闲置商铺免租盘活存量,拉动农民进城创业的同时,提高保障房入住率、弥补配套建设资金缺口、激活服务市场、促进大众创业、助推生态旅游。
三是创新突破、捆绑政策、整合资源。将水利、交通、土地、市政、文化等各类资源与旅游项目相整合。比如将中小流域治理与城区水景整合实施;将景区道路与通村道路项目整合;将市政道路改造与桥梁景观提升整合;文物、旅游和市政结合实施规划馆和博物馆项目等。尤其是“家庭公寓”项目,将群众认购的闲置保障房和商品房通过企业回租和群众自主装修、企业统一经营管理的形式改造成家庭公寓,提高保障房入住率、去商品房库存的同时,实现增加贫困户就业机会、群众分成增收、破解旅游市场“一房难求”问题多方共赢。比如将收储闲置土地改造成为生态停车场,一方面整治和美化城市环境,为群众创造休闲活动场所,更为将来的发展填好“土地银行”存单。另一方面将停车场就业岗位精准投向贫困户,更是一举解决了城区“停车难”、“乱停乱放”等问题,实现了旅游设施、市政设施、精准扶贫、环境整治共建共赢。比如通过国有资产集中管理,将闲置办公场所改造成“黄龙山旅行社之家”,吸引各大旅行社分支机构入驻黄龙,极大地活跃了旅游市场。通过改造老干部活动中心,将其打造成为集老干部活动、摄影家协会、书法家协会、作家协会等社会文艺组织创作基地为一体综合活动场所,多元、多样地宣传黄龙生态旅游。
三、以“统筹协调”为总揽,以生态旅游“缩短两个差距”
一是以旅游城市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,缩短城乡差距,推动城乡一体化。按照留住水就留住了人、留住人就留住了产业的思路,全力做好“水”的文章。留住天上水、拦住地表水,保护地下水,抓好洪水、涝水、供水、节水、污水“五水共治”,城区水景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,龙湖水景达到12万平方米,即将在石堡河下游开工建设的湿地公园,将新增水域30万平方米。建设引水进城、进社区水景项目5处,同时,我们将加快第二水源建设,置换现有水源打造旅游景区,盘活资源,助推旅游。近三年来,结合旅游项目和市政项目,累计改造供水管网17公里,延伸污水管网33.75公里。并按照旅游县城要求,实施“厕所革命”,按照旅游标准新建改建水厕28座,全面消灭旱厕,解决群众和游客“如厕难”和厕所“脏乱差”问题。实现城区主次干道、小区、景区、景点亮化工程全覆盖,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使“夜游黄龙”成为必选旅游项目。今年实施的杆线下地、旧城改造和慢行系统延伸等项目,将从街道、商铺和水景全方位、立体式整治城区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。与铁塔公司合作,整合电信、移动、联通、广电等资源,消灭通讯盲点、盲区,实现主要县乡公路沿线和景点景区通讯全覆盖。同时,围绕生态旅游,设置的便民自行车、电瓶观光车、新能源大巴等将在彰显生态“零排放”的同时全面提升市政设施服务能力,便利群众和游客出行。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,带动农民进城、进镇、进社区12415人,城镇化率从2013年的42%提高到68.83%,逐步实现生活在城镇、产业在农村,致富在旅游。
二是以旅游促进城乡居民增收,缩短贫富差距,助推全面小康。
——生态旅游促进生态农业、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。紧盯旅游市场需求,按照旅游产品标准,依托中蜂产业园、干果公司和诚永食品等企业,发展核桃、蜂蜜等农林产品精加工、深加工,以电子商务、航空配餐等载体拓宽销路,多层面宣传黄龙农产品和生态旅游。比如中蜂产业园,根据当前全县650吨的蜂蜜产量、中蜂产业发展预期和周边蜂蜜产量,年加工蜂蜜能力达到2000吨,带动蜂农扩大规模、贫困户参与养蜂。同时,该产业园按照青少年旅游标准,集中蜂养殖培训、加工、观光为一体,并以蜜蜂的“奉献”精神为主题,承载科普、思想教育等服务功能。依托民俗文化村项目,将周边收储闲置土地打造成生态园和QQ农场等观光农业、生态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,创造群众就业、促进群众增收,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。依托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,将新能源项目区建成全域旅游的驿站,实现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的融合。
——旅游促进就业和精准扶贫。2013年至今,围绕旅游公共服务,增加公益性岗位172个,全部精准投向贫困户,通过旅游产业扶贫1635 人,人均增加收入4362元,旅游带动就业3325人,人均增加收入6000元,有力地推动了旅游服务环境、水平的提升和群众增收。比如,统计全县防火区域2446.7平方公里,划分为331个巡查区域,雇用贫困群众进行防火巡查的同时,承担环境卫生保洁工作,并作为旅游向导员,实现全域旅游服务、防火巡查、环境整治、精准扶贫四个结合。
——旅游促进大众创业。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、类似本月16日举办的“黄龙山千人徒步大赛”等营销活动的举办使黄龙四季旅游热潮不断,也倒逼和催生了围绕旅游产业的服务行业和消费市场。我们充分利用电商孵化、商铺免租、小额贷款、以奖代补等政策,刺激和引导群众发展旅游服务消费实体,例如酒吧、KTV、餐饮、咖啡店、网球场等服务设施,促进大众创新、万众创业。
四、以“开放互动”为突破,推进“红黄绿”文化旅游一体化和区域旅游一体化
一是培育本土文化,打造周边文化链接点。依托黄龙人等先民文化、黄龙多民族融合的民俗文化特征、赵氏孤儿和穆桂英等历史文化、宜瓦战役红色文化,吸纳晋文化、韩城人文、两黄文化、黄土风情文化、延安红色文化等,做好文学、歌曲、戏剧等文艺创作和编排,挖掘本土文化支撑旅游发展的同时,发挥地缘优势,做好周边文化的衔接、互补和融合,以文化的共享共建促进旅游市场的互利共赢。同时依托神道岭景区,实施韩城、黄龙旅游一体化和县域经济跨区域合作。二是依托生态文化,做好“老少”两篇文章。一方面做好“老人”的文章,打造“养生天堂”。立足优质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,办好生态养老、做好生态公墓,做到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寄,循环延伸产业。另一方面,做好“孩子”的文章,打造森林文化科普教育基地。上海日出传媒建设的瓦子街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,就是通过森林科普,把孩子引进来,把家人带进来,把生态旅游做起来,预计在今年10月底全部建成投用。
五、以“全民共享”为根本,以生态旅游带动全民物质精神水平的逐步提升
一是旅游提升医疗服务。围绕生态旅游和生态养老服务需求,挖掘和利用我县当地特有的中医资源,发展优势学科,建立特色科室,提升医疗服务,打造与生态旅游相配套的中医品牌。同时,完善医疗急救体系。二是以旅游标准化强化市场监管。巩固省级安全食品示范县创建成果,创建法治景区,以旅游执法加强社会管理和森林资源安全。
黄龙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。由于先天基础差、“零散乱”、规模小,还处于补足短板期、产业培育期。但是,我们有市委、市政府的殷切关怀与坚强领导,有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,有兄弟县区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,我们有信心、也有决心,以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,全面诠释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五大理念,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,生态与经济的高度统一。
关于《文化艺术报·延安周刊》
:06678
QQ:3064996746
地址:延安市南关街25号楼4号楼6-602
官网:www.wenhuachuanmei.cn
邮箱:whysb0911yazk@126.com
更多精彩,敬请关注
《文化艺术报·延安周刊》互动传播网站文化传媒网